同化(assimilation)

源自拉丁字assimulare(意思為促成相似)

1.後來之人類學者與社會學者即以「同化」指「族群相遇後,一族群逐漸變成與另一族群相似的過程和結果」。

2.同化是一種原素改變、合併於其他元素而成的過程;以社會學而言,所要研究的原素是文化,所要研究的過程是一種文化為另一種文化所吸收及合併。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與人生中,涵化與濡化應該多是同時發生與進行,而同化、涵化與文化互化只是程度有別,對一族群整體如是,對族群中的個體尤然。

涵化(acculturation)

1.最早由美國的鮑威爾(P. W. Powell)於1880年提出

2.其研究的重點是西方文明對美洲印地安土著文化的影響作用

1.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持續地直接觸,形成一個文化接受其他文化的歷程和結果。

2.文化涵化可能是單向的,也可能是交互影響;

3.在文化涵化中,受影響之一方的反應有樂意而自然地接受,也有迫不得已地接受,主動調適地吸收或排斥抗拒。

4.除了抗拒的以外,涵化是互相接觸的文化間近似的部分日益增加。

5.有些學者認為這「同化」、「涵化」兩個名詞為相似詞,有些則認為二者之過程重疊但仍有分別;涵化是同化的初步,同化是涵化的最後階段。而有些學者則認為涵化的重點在形成新的文化。

濡化 (enculturation)

1.英國的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年)提出著名的文化定義:「文化…,是做為社會成員的人們習得的複雜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其他的能力與習性。」

2.泰氏對於文化的定義,焦點放在人們透過學習而獲得的特性。

3.濡化(enculturation)就是指孩童學會他/她的文化的過程。

1.具體而言,濡化是指個人自幼開始、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學習某種生活模式而成為其社會中的一分子的過程。

2.濡化有別於涵化,是發生在同一文化內部的,緃向的傳播過程,是人及人的文化習得和傳承機制,本質意義是人的學習與教育。

文化互化(transculturation)

1.原為西班牙文化人類學家奧立茲(F. Oritz)所提出,但並沒有普遍被使用。

2.後來經過英國文化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B. Malinowski,1884-1942年)大力提倡,擬以該名詞來取代「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但並沒有完全成功。

3.因此,文化互化只在西班牙語系的國家用得比較普遍。

1.文化互化係指一個文化的轉變,與另一個文化發生共同的作用,又稱「文化共化」(conculturation)。

2.在文化互化的過程中,有兩種情形發生:

(1)兩種文化的一方有失,也有所得,即互為消長。

(2)互化的結果,有可能引起「文化更新」(neoculturation),亦有可能引起「文化萎縮」(deculturation)。

3.「文化互化」的特色是認為進行互化的過程中,不存有一種標準來支配「文化變遷」,而且雙方都是主動者,每一方都貢獻了力量。

~ https://blog.xuite.net/ll717592/twblog/4322056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