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之作者
H.Gintto(1922-1973):一位臨床心理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教育博士學位,擔任過心理學教授及心理諮商等等的工作,其一生之中的著作包含親子與兒童,父母與少年,以及教師與兒童三本著作,其中最後依本教師與兒童當中,提出了和諧理論溝通這個名詞,以提供建立一個安全、人本主義及建設教室環境溝通的技巧。(註1)

理論重點
其理論所倡導的是一個和諧正向而有效的溝通模式,用真誠與和諧的心態與學生交換理性的訊息,以此來增進班級的氣氛與融洽,更要避免因為標籤效應導致學生遭到不平等的待遇,也就是說在經營班級的時候,應採取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應該對其行為給予訓誡,而不是因為人犯錯而斥責,這兩者對於學生心靈之發展將產生極大的不同,就連讚賞的時候,也是如此,要以鑑賞式的讚賞,而非對於其人格的評論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用打掃作為勉勵的話,當以你打掃的真乾淨取代你真棒,兩者看似沒差,實際上確有極度的差別,前者對與其行為給於表揚,後者則表揚其個人並延及他的表現,如此一來學生將會更努力的尋求好表現,而非下次沒做好就變成你不好,打掃的這麼差,還是你打掃的不好,打掃不好可以再加強,但是你不好卻會變成一個根本性的批評,這就是為什麼要使用鑑賞性的讚賞了,同樣在使用話語時,應盡量採用 我訊息,而非 你訊息,這樣才能避免傷及學生人格,且可讓學生更加體會教師所想表達的真正意義。(註2)

關鍵字
中文:和諧溝通理論
英文: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參考書目
註1 張民杰(2011)。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頁316-318。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註2 銘傳大學師資培育所研究中心。教育專業素養論壇,頁8。銘傳大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