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個工具叫 邏輯後果,是跟 自然後果 有所區別的一種方法。

自然後果是指自然而然發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比如,不吃飯就會餓,天冷不穿外套就容易生病。車子不上鎖就會被偷走。

什麼時自然後果,舉例子:如果孩子沒有吃飯,就會挨餓,這是自然後果。媽媽可以表達對孩子感受上的同情,而不需要提醒孩子,如果你不吃飯挨餓就是給你的教訓,一旦這樣做了,就變成懲罰了。

關鍵是我們措辭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克服這個困難,而不是我們替孩子決定,讓他做我們想讓他做的事。我們沒有權利替孩子擔負責任,也沒有權利替他們收拾殘局,因為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的事。(當我們知道孩子某種行為的目的時,再加以採取相應的措施。就可能有效化解問題了。)

邏輯後果使用不當,非常容易變成懲罰。

當孩子不吃東西時,我們會有些擔心,我們會選擇相信自己這麼做是出於責任感,而事實上這是在掩飾控制孩子的想法。當邏輯後果被用於恐嚇,或在家長發怒中使用,那它就不再是邏輯後果,而變成了懲罰。孩子們很快能感受到兩者的不同,他們會回應邏輯後果,而會反抗懲罰。

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家長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結果發生。結果有兩種可能,帶來不同的意義:不吃飯的自然結果是飢餓和不舒服,而是吃飽飯的自然結果是滿足和舒服。很多時候父母有機會讓孩子體驗自己不良行為造成的後果,但因為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憐愛,想要去保護他們,結果奪走了讓孩子體驗的機會,甚至還會用自己的方式夾雜著責罵或者說教來懲罰孩子。使用合理的結果,需要我們轉變思維。我們不能再吧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能強迫,而是要激發他們的健康行為。我們需要一段時間來練習,直到這種新模式成為我們的第二習慣,而且這個練習的過程並不容易,要求我們進行大量思考,經常練習提前想像後果如何。

自然後果通常比較有效,而邏輯結果運用不當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我自己運用邏輯後果的例子:

有一陣子,我會說,寶寶如果現在不吃飯的話,待會我們都吃完了,就會收拾碗筷,到中午飯之前不提供任何零食。還有,我會說,如果不先吃早飯,我們就不能出去玩,也不能坐公交車,也不能喝酸奶,吃零食。很長時間我都把這些誤當作邏輯後果,實際上我已經在懲罰孩子了。

有時候,我們大人會急於去幫助孩子做很多事情,比如準備出門了,幾次告訴他快過來穿外套,他還是不過來,這時大人就會急著去幫孩子穿,走到孩子的面前,哪怕孩子可能還在做自己的事情,根本不顧大人的協助。不僅讓大人的幫忙感覺很累,而且完全沒有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baby/vmna34a.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