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量種類與內容
1. 形成式評量:指在教學中,要看老師教導的學生是否都有吸收,以作為教師教學的改進、教學中進行,對教師的教學安排以及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所進行的評量。其用意在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進步情形的回饋資料,指出教學安排上的缺失,或是學生學習的問題,以便實施學生的補救教學,或是改變教師的教學計畫。通常是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進行評量,且多是認知方面的表現。評量工具多視教學需要而設計,可以是教師教學行為評定量表,或是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定量表,或是學生作業、學習單撰寫狀況,或是教師課堂上的口頭考問,教師的教學實際演示,或是學生課堂的學習表現,問題回答或是討論反應等等。評量方式:如小考。
2. 類化評量:指帶兒童到各種不同場合,進行類化。從類化的觀點來看,不論教師或者家長都應該常帶 兒童到不同的場合,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教學方式:出去類化,新舊經驗結合來學習。評量方式:動態評量(檔案評量:紀錄出去學習)、實作評量(如做麵包、修零件等等看去的場合與學的東西)。
3. 標準參照評量:考試是以過不過為標準,事先就訂定標準,如六十分通過、駕照。
4. 常模參考評量:指在一場考試中,可以看出某一個人的程度,例如位置是第幾名。如班級考試。
5. 預備性評量:教師在教學前,要測試班上程度,給予適當教學。如:要教導九九乘法,開學前先測試是否大家都會加減法。
6. 安置性評量:把程度相當的學生分配到同班。例如:國中進入班級有些學校要先考智力測驗以玆分班。
7. 總結性評量:指這堂課的結束前最後一次考試,以測試學生學到多少。如:期末考。 
8. 診斷性評量(Diagnose Assessment)的目的在了解學生學習困難原因,以便進行補救教學。評量主要在決定學生的成熟度、預備狀態、起點行為,以及其與學習有關的特質,予以分組安置,診斷其學習困難的原因。通常是在教學初或是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時候,教師或是與學生有相關的人員安排、進行評量。評量項目包含認知、情意、技能方面的行為,必要時也包含學生身心或是其家庭環境等等因素的評量。評量工具多是標準化測驗、診斷測驗,或是教師自編測驗、相關的檢核表等等。目的在診斷學生的困難所在,並針對其困難,予以必要的補救教學。診斷性評量是一種更綜合性和精密性的評量。學習困難特別嚴重者,需要進一步的去探討其真正的原因,有時需要使用不同的診斷工具,或轉嫁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