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認知發展與輔導:皮亞傑形式運思期、青少年自我中心觀、青少年的思考能力發展、如何根據認知發展引導青少年能力的培養

一、皮亞傑形式運思期
        皮亞傑將個體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通常個體在到達11歲時即進入形式運思期,亦是認知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而青少年時期的認知發展即屬此一階段。當個體由具體運思期進入形式運思期之後,就代表著個體的思維能力已臻於成熟,日後再增加者乃是個體從生活中所獲之經驗,思維方式應不會有多大的改變(張春興,民85)。現根據皮亞傑的形式運思期來探討有關青少年期認知發展之主要特徵,並於後提出日後學者們對其形式運思期之爭議以作討論。
      (一)青少年期認知發展之特徵
        形式運思期最主要的特點在於邏輯思考能力的成熟,青少年可以跳脫現實的槽臼,任意馳騁在想像、創造、思維的空間中,並能夠從事系統組織、分析、假設、推理等高級思維活動,可說是一種思想的解放。在此時期,青少年的思考方式主要有下列三個特徵(王文科,民78;江紹倫,民76;張春興,民85)。
        1.假設演繹推理(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
假設演繹推理意指青少年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提出一系列的假設,然後再根據假設進進行驗證,得到結論。在此一時期的青少年,敢於從事「大膽的假設」,即使他的假設和現實有很大的差別也無所謂。就是因為這種敢於假設、推理的特點,使得青少年常有驚人之語或驚人之舉出現。例:地為什麼會溼→?正常版:剛下過雨?大膽假設版:有人偷尿尿。
        2.組合推理(combinatorial reasoning):
亦可稱為組合歸納推理,意指面對複雜的問題情境時,能先找出問題的全部變因及其間的可能組合,然後組合或孤立某些變因,在系統驗證中獲得答案。
        3.命題推理(prepositional reasoning):
命題推理是一種超越現實的思考方式,在思考時,不一定依現實的或具體的資料為憑,而是只靠一個說明或一個命題,就可以進行推理。因此,青少年時期是個愛幻想、愛做夢、愛計劃的時期,這也就是青少年女生嗜讀瓊瑤愛情小說、男生酷愛○○漫畫之因,也是偶像崇拜最盛的時期。
(二)皮亞傑形式運思期的爭議(蘇建文等著,民82)
1.每個青少年都具備形式運思期的種種能力嗎?
(1)年齡:
        皮亞傑認為青少年時期就會應用上述的抽象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然之後許多學者認為,這種抽象的的思考能力並不是每個青少年甚至成人都具備的。因為此種思考能力會受後天文化、環境而影響,而疲倦和厭煩都會影響其思維能力。故年齡不應是決定個體是否達到形式運思期的唯一因素。
(2)性別:
        米韓(Meehan)在1944年的研究中發現在某些項目上,男性的形式運思能力明顯的優於女性。但之後的研究,又發現男女形式運思能力差異之因和測量材料、受試者對材料的興趣及熟悉度是有關的。如:男性在面對科學工作時,在形式運思能力上會表現得比女性要好。
2.具備上述能力是否代表一定能有好的表現?
        皮氏認為青少年之所以會有上述思考特徵是因為內在心智結構的發展,就像是英文中的文法結構一樣。然而能力和表現未必具有絕對的關係,正如一個英文文法強的學生,未必能將英文說的流利。1960年代,傅來福(Flavell,J.)就提出這樣的觀念,認為皮氏忽略了青少年能力和表現之間的隔閡。現代的研究則認為,個體可能會依當時的情境來決定其行為表現,不是單純的能力而已。
3.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會一直停留在形式運思期嗎?
        有些學者認為形式運思期不應是認知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因為青少年和成人的行為表現仍然是不相同的。故他們認為在形式運思期之後還有另一個認知成長的階段。形式運思期常會太過理想化,不考慮現實,故青少年做事易衝動,少考慮。而認知成長階段則會體認現實和本身的條件,以形成最有可能的假設,進而加以檢驗,是比較理性、深謀遠慮的。

二、青少年自我中心觀
      (一)自我中心的意義
       「自我中心」是認知發展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原是由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所提出,藉此說明個體在運思前期(pre-operation stage)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因為無法明確區分主客體交互作用或主客關係性質時所表現出來的的一種普遍性的思維特徵。當主客體在環境中交互作用時,中間出現了障礙,而導致整個環境中只有主體,這就是自我為中心的主要概念。
        但是此一特徵不帶有自私自利、唯我獨尊,或只顧自己的意思,而是指個體在面對問題情境加以解釋時,只會從自己的觀點著眼,不會考慮別人不同的看法,亦即只能主觀看世界,不能客觀地予以分析(張春興,1994)。
        其後在1978年艾爾肯(Elkind)受皮亞傑的影響,認為在任何一個認知發展階段中,若不能進行一部份或全部之分化現實中的暫時面與恆存面、客觀面與主觀面、普遍面與特殊面的任務時,就會顯現出「自我中心」。而每個認知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自我中心,至於某一階段的自我中心轉移到另一階段的自我中心,乃是以「辯證」方式進行,亦即新出現的較高層次的認知結構可使兒童擺脫較低層次自我中心的糾纏,但卻又陷入該較高層次的自我中心(江南發,1990)。「自我中心」是一種個人對他人或事物的認知態度的發展,是認知發展上消極性副產品,但可提供我們做為認知層面與情意、感情、動機層面之探討的橋樑,可溝通認知結構的研究與人格動力的探索。
      (二)自我中心的特徵
        成年人常不滿青少年的行為,總覺得無法接受或無法了解,這都導因於青少年在這時期的自我中心的認知。底下我們列出六點加以說明:
        1.向權威角色挑戰:青少年擁有想像一個理想世界的新能力。當它們做此想法時,發現自己往日崇拜的偶像,遠不及他們此時心目中的理想,他們感覺得一一挑出他們的缺點,才能將現實與想像拉近。這時父母師長應不在意這類批評,而是需將它視為青少年認知及環境發展必經的階段。
        2.好爭辯:青少年急於表現他們對某事件作許多細微觀察的新能力。如果父母師長能鼓勵並參與有關原則的爭論,而避免論及人格因素,那麼將可幫助青少年擴展推理能力,而不至於捲入衝突爭執中。
        3.想像觀眾:青少年在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思期時,能將自己及他人的思維加以概念化;但是,由於青少年缺乏經驗,致使無法區別他人思維的直接對象與他們所關注的對象,其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在短期內產生極大的變化,使他們的心神被自己身心的變化所困,而把自己的外貌特徵認為比什麼都重要,而在其腦海中構想出一些不斷在注意其言行舉止外貌的「觀眾」,而覺得自己乃在觀眾面前的舞台上進行表演。觀眾雖然是想像的與虛構的,但卻也會像他自己一樣地讚美或批評自己。
        4.個人神話:另一個與想像觀眾互有關係的歷程是過度區分自己的感受與別人的不同,致使青少年過份誇大自己的獨特性,其部分原因是他們覺得對許多人而言,他們是多麼的重要,致使青少年往往自以為他們的信念、感情及理想都是非常特殊的、舉世無雙的,而且認為別人都不可能有和他相同的情感,總是認為沒有人能夠了解他們。這類自認為獨特的情感、思想和經驗,事實上並不存在,而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謊言,但這些卻是許多青少年日記上最普遍的題材,青春期可說是這種自我中心思想的高峰期。難怪有些父母經常會聽到子女們說:「唉呀!你不知道啦!你不能了解那種感受。」的話。
        5.猶豫不決:青少年很難作決定,甚至最簡單的事情也是如此,這是因為他們能同時意識到生活中居然有如此多的選擇。
        6.明顯偽善:青少年常不明白表達某種和實踐該理想之間的差異,所以他們能同時進行抗爭污染,一方面又造成許多髒亂。
      (三)自我中心的影響
        1.想像觀眾的影響
        想像觀眾的心理往往會使青少年認為自己是別人注目的焦點,自己是舞台上的主角,而世界所有其他的人都是觀眾。而且這些觀眾都是青少年自己的心智結構製造出來的,所以他自覺得特別清楚了解觀眾的口味,他知道觀眾都正在注意著他的服飾、髮型、胸部的發展、體能技巧、不正常的行為、生理上的缺陷、及整個身體外貌的特徵,他會認為別人都注意到他褲子上的小斑點、他曾有咬指甲的習慣、甚至會知道他曾有過手淫等等。以下分成正面和負面影響說明之︰
      (1)正面的影響︰觀眾雖是虛構想像而來的,但往往也可成為青少年各種行為的動機,促使其樂於學習,倒不失其積極性的影響。許多青少年受此認知的影響,他們會熱忠於他門所喜愛的事情上,如︰運動技能、音樂、健身等。
      (2)負面的影響︰大多數青少年由於全神貫注於自己及他們所想像的觀眾,因此當他們在一起時,並不會去注意別人;使他們的友誼建立在自我中心需求,而不是建立在休戚與共之上。
         另外,想像觀眾也使青少年太專注於自己的身體特徵,致他們把自己的生理特徵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尤其當他具有某種真正的生理缺陷或異常時,這種想像觀眾的心理會加大。
        青少年期的自殺事件,其發生因素之一即是想像觀眾。自殺者之中有共同的幻想即是去想像觀眾的反應,許多自殺者把他們的行動視為對那些他覺得在排斥他的人的一種懲罰,他們會沈溺在想向那些他死後所留給後人的哀傷和悔恨,這種想像的反應乃是導至自殺念頭產生的強力動機。
        某些青少年在公共場所表現的粗野或怪誕不經的行為、奇裝異服、甚至故意隊長背、老師們不敬的行為、或參與粗暴及冒險性高的活動等現象,從想像觀眾上去了解可知,他們在為贏得觀眾的佩服、讚許或喝采。有一種人專門從事惡意破壞藝術文化的行為,其犯行並非為財物上的獲益,而從其想像觀眾的反應中所拾取到情緒上的獲得(江南發,1995;盧明志,1995)
        2.個人神話的影響︰
        個人神話和想像觀眾一樣,也是一種動機性構念(motivational construction)。 例如,當年輕的女孩初戀時會被那種全然沒有過的興奮經驗搞得天旋地轉,當她無法分化對她與整個人類來說的新鮮刺激事物之間的不同時,這個女孩會對她媽媽說︰「但是,媽,你就不知道那種愛的感受有多好。」同樣的,在個人神話的心態底下,年輕的男孩會對他父親說︰「爸!在這整個世界上崛沒有第二個人像我一樣,需要一部車子到如此不可救藥的地步!」又如︰頸上有痣的女孩,他會自認為很醜,也會覺得別人都與他有同樣的看法,在這種例子中,年輕女孩有著一種她個人的評價,這種評價對她來說是獨特的,並且假定別人都會有如此的認為,結果就使她自己覺得很醜(Elkind,1978)。以下分成正面和負面影響說明之︰
      (1)正面的影響︰個人神話亦是一種動機力量,故可促使青少年積極從事某些行為舉止,如「獨特感」可成為個人的毅力,使他勇於面對各種考驗或磨練,並肯定自己的價值。
     (2)負面的影響︰然而,除自以為獨特外,個人神話往往會使青少年認為自己是「永生不死的」,在這種信念支配下,會使人產生一種錯誤的能力感,過份高估自己的能耐,認為自己是刀槍不入的,永不會受到傷害的感受,造成對青少年行為的負面的影響。他會使青少年在帶有毀滅性結局的關鍵情境(如死亡、懷孕、車禍、毒癮、婚姻危機…等)的判斷,都認為自己是最獨特的、永遠是幸運的,而不願防患或冒險行之,而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江南發,1995;盧明志,1995)。
      (四)青少年自我中心現象的輔導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現象。雖然是個體發展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的現象,但是這種想法很可能會干擾他們的判斷,影響他們的生活。研究發現,少年犯罪的個體所表現的「假想觀眾」的現象,顯著的高於非少年犯罪的個體(Anolik,1981)。可見在青少年時期,個體想要引起他人注意的行為表現,和少年犯罪率有顯著的正相關。茲分述協助青少年降低其自我中心現象的方法如下:
         1.角色扮演能力的訓練
         幫助個體站在他人的立場來考量事情,通常是降低自我中心的方法。Chandler(1973)利用角色訓練的方式來幫助經常犯罪的青少年,她以劇本的方式將角色呈現給被訓練的個體,並要求他們篩選並扮演其中一個角色,最後個體必須用演戲的方式把劇本中人物說話的方法、感情的表現呈現出來。結果發現這種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的確可以降低個體自我中心的現象,進而影響到個體所表現的行為。
         2.工作的經驗
        除了直接訓練角色取替能力外,早期工作經驗也是降低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方法。這些工作經驗包括平時上課時間的工讀和暑期的全職打工。由於青少年的生活經驗較少,個體可以利用早期的工作經驗來增加人際互動的機會,減少「假想觀眾」現象的形成。在工作環境裏,個體必須學習不斷的變換各種角色以保持人際溝通的和諧,同樣的,個體也可以利用與人互動的機會,瞭解各種不同經驗、不同背景的人對事情的看法,並考量自己想法和他人想法之間的差別。此外,人際互動增加後,Erikson所謂「親密」(intimacy)關係的建立,亦可使個體察覺出需要的是真正的人際關係,而非自我利益的人際關係,於是相互關係得以確立,「個人不朽」現象得以減少。因此,這種變通性的角色扮演方法,亦是降低個體自我中心的有效方法。

三、青少年的思考能力發展
        由於皮亞傑對青少年運思能力的論點受到不少質疑,因此,有學者僅以青少年的思考能力作探究重點,不作智能水準的類推。
基汀(Keating, 1980)認為依思考行為能力,青少年具有下列五大特徵:
      (一)可能性思考
        基汀認為青少年並非永遠在進行著抽象思考,事實上青少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做具體問題的解決,尤其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更是具體時在的。但基本上青少年是『能夠』思考各種問題的可能性,他能思考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也能思考自我、朋友、個人的定位,甚至政治與道德的問題。青少年與兒童思考方式最大不同的是,兒童思考的向度較為窄畫,青少年的思考空間較為廣泛,並非青少年的思考一定是形式操作方式而與兒童的具體操作方式截然不同。
      (二)透過假設作思考
         青少年思考能力的另一個特徵是能夠發展假設,思辯可能與不可能的問題,亦即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作思考。在實驗過程中,實驗主導者不只要想向那些現象切合預測,同時也要注意那些現象與預測不符,進而進行實驗,考驗假設是否成立,實驗中的觀察必須敏銳,假設也必須系統化,具有可驗證性。青少年在此時期可能已經發展出近似實驗過程的假設性思考能力。
      (三)有計畫的思考
        兒童與青少年思考能力的另一項差異是,兒童做事之前仍不會訂定系統化的策略。青少年則可以利用抽象的方式思考各種步驟,並且透過這些步驟,按部就班的去加以實現。『想在前面』就是有計畫思考的特徵。具有此種思考特徵的青少年逐漸可以進行科學推理,同時也可以因為預期到行為的後果,而採取事先的預防措施,如避孕。
      (四)對思想的思考
        青少年對思想的思考能力亦即是開始具有認知技巧,包括:反省、能思考自己的情感與思想等。青少年寫日記、作詩、與其他人作深度談論等可反應青少年以具有自省的認知水準。一般而言,青少年在此階段以日益擁有『後設認知』的能力。後設認知能力係指有能力思考認知、覺察認知、對認知加以瞭解與認識的能力,也就是一種『對認知加以認知』的能力。青少年對思想的思考能力使他們能使用邏輯方法加以分析邏輯、訂立規則去解析規則,以及利用更抽象與高層思維的方式作觀念之間的比較與對照。
      (五)超越舊限制的思考
        青少年另一種思考能力是能不再依賴具體、現實的東西作思考,能夠考慮事情的各個層面,思考的廣度與深度均提高。既有的考方式限制越來越少,導致青少年開始懷疑現實,不滿現實。並且也對個人的社會、生理與情緒問題產生疑惑。他們開始重新評估兒童時代所建立的政治、宗教、道德觀。

四、如何根據認知發展引導青少年能力的培養
      (一)提供自發性的學習環境
        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需要有試驗性與想像的空間,因此提供自我誘發、自我投入與自我發現的學習環境,有助於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
      (二)接納與鼓勵擴散性思考
        教師在教學時應多用討論法,對於青少年不同的思想觀念與問題解決方式應多給於讚美、鼓勵與支持。
      (三)忍受不同意見
       教師與父母要能忍受青少年不同的意見、同時不能強求青少年一致的順從。
      (四)鼓勵青少年相信自己的判斷,作自我評估
      青少年的創造力與新觀念剛開始常受到排斥,因此要鼓勵青少年自我判斷與自我評估,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意見。
     (五)強調每個人均有創造的可能性
      教師與父母膺任之每位青少年均有創造的可能性,並應積極鼓勵青少年進行有創意的活動。
     (六)有效利用各種教學策略
      腦力激盪、團體討論、開放問題等教學方式,有助於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
    (七)協助青少年忍受挫折與失敗

參考書目:
1. 江南發(民84)。教育資料與研究: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與偏差行為,頁2-9。
2. 盧明志(民84)。教育資料與研究: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與偏差行為,頁11-13
3. 黃慧真譯(民85)。發展心理學,頁530-533。台北:桂冠。

~ 作者:趙健霖、謝秉宏、張志成;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學生

PS 假設演繹推理是指根據假設前提,而不是衍自事實,加以演繹而得到結論的推理方式;即建立了前提(假設),便可演繹得到結論。這種位於抽象、符號層次的推理,是形式運思期的特徵之一。形式運思期青少年能完全依據符號,就其所假設的問題,進行推理、演繹而得到合乎邏輯的結論。若以如下形式提出問題時:「A小於B,B小於C,則A小於C嗎?」他們就能以諸項前提(A<B,B<C),演繹而得A小於C(A<C)的結論。

形式運思期的假設演繹推理的另一種特色是,此期的青少年能就認為非真的假設(錯誤的前提)進行推理,從假設中推論而得到合乎邏輯的結論。若有邏輯的論證將「假設黑板是紅色的」敘述放在前面,具體運思期兒童會認為該問題非事實,無法回答。但形式運思期青少年則會接受該假設,而著手論證的邏輯推理,能就論證的「結構」進行邏輯分析,不受其內容真偽的限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pentor 的頭像
    repentor

    關於愛,我是個小學生。

    rep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